一個熟悉又陌生嘅故事
呢個故事個個人都聽過。但係你問呢個係咩故事?每個人又可能有唔同答案。
個故事係噉:
一個男性形象嘅角色準備咗啲嘢,警告一個女性千祈唔好搞佢,之後就行開咗。
聽到呢個警告嘅女性一開頭都好聽話,冇搞嗰舊嘢。但時間一長,就開始忍唔住諗起佢。當有一日真係忍唔住出手搞佢,就釀成無法挽回大禍。
呢位女性剩餘嘅一生,就要背負佢所犯嘅錯噉生活落去嘞。
好嘞,噉呢個係咩故事呢?
如果有接觸開聖經,呢個故事對你嚟講可能就係《亞當與夏娃》嘅故事:夏娃冇聽上帝講,忍唔住手食分辨善惡樹嘅果實,就要背負生產嘅痛苦以及受丈夫管轄;
而如果你鍾意希臘神話,呢個故事可能就係《潘多拉的盒子》嘅故事:潘多拉冇聽宙斯講,忍唔住手打開個盒,將罪惡帶入人間,一生後悔;
而如果你咁啱中秋節睇呢篇 blog 嘅,你有可能會諗到《嫦娥奔月》嘅故事:嫦娥冇聽后羿講,忍唔住食長生不老藥,就飛咗上月亮,孤獨噉係月亮生活;
甚至乎如果你熟悉歐洲大陸流傳落嚟嘅故事,你可能會諗到 Bluebeard 嘅故事:故事嘅男性主人翁依然警告一個女性角色千祈唔好進入某間房,而呢個女性角色又忍唔住走入咗去,差啲俾男性主人翁殺咗。
無論頭先第一時間諗起嘅係咩故事,相信都可以同意呢啲故事都有高度巧合嘅結構。尤其係當中男性同女性角色嘅配搭係一模一樣:如果你要我去揾一個相同結構嘅故事,不過男女角色掉轉,我真係暫時都仲諗唔到。呢四個故事其實全部都源自唔同文明背景,相信佢哋一定唔係夾埋一齊寫一個咁類似嘅故事。噉應該點樣理解呢個「巧合」?
顯然,純粹話「咁啱啫」唔足以解釋呢個巧合。呢啲故事之所以同時出現喺唔同文明嘅神話入面,似乎有啲原因。呢啲故事嘅共同點除咗在於個故事結構,更重要嘅係佢所反映嘅訊息:透過刻畫女性係因為「犯錯」所以需要受到「懲罰」,因而合理化以及內化女性應該服從男性嘅社會結構。呢一點喺聖經入面尤其突出:「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創世紀 3:16)
所以,如果我哋用一個女性主義嘅角度去理解點解各個文明都會咁啱出現一個噉嘅故事,其實就係用嚟告誡女性接受佢哋嘅社會地位。用故事或者寓言嚟帶出具社會性嘅訊息,係好多文明常見嘅做法,相信呢個故事亦都唔例外。而呢個亦都解釋咗點解冇一個男女角色互換版本嘅類似故事:社會需要合理化嘅係男尊女卑嘅結構,而唔係女尊男卑。
甚至乎如果唔用一個女性主義嘅角度去理解呢個「巧合」,其實都反映咗人係有一個固定/既定嘅思考模式。因為人有一個既定嘅思考模式,所以先會喺隔著咁遠嘅地方,都重複出現啲咁類似嘅故事。不過,有既定嘅思考就模式唔代表呢個思考模式係啱。然而透過認知到呢啲思考嘅盲點,先係前行嘅方法。
再講白少少。聖經入面描述嘅係咪真係一個「獨一」「真」神?抑或傾向造神嘅,只係我哋嘅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