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嘅生命「構築」意義
喺呢幾個月寫 Paper 同埋砌呢個網站嘅時候,發覺自己好鍾意用一個詞語:構築,喺寫 paper 嘅時候就寫成 construct。今日想講吓點解我咁鍾意呢隻字,甚至乎喺 blog 嘅介紹,都要話自己「希望連結知識同生活,為自己嘅生命構築意義。」
先講少少背景。我近期成日都有一種恐懼,驚自己成為一個被動嘅接收者。例如喺學習上面凈係被動噉接收資訊而冇自己嘅批評;沉醉喺 YouTube 嘅時候凈係被動噉接收娛樂而慢慢失去自己嘅思考;甚至自己作為一個生活喺社會上面嘅人,凈係被動噉接收社會要求我做嘅事,例如讀書,揾工,買樓,退休。我驚嘅係,如果我一直成為一個被動嘅接收者,「我」就唔存在,又或者任何人都可以取代我。
呢個亦都連結返早幾個禮拜嘅 blog 《點樣唔用身份定義自己》。我驚自己單純係一個演員,就係因為驚所謂嘅「我」並唔存在,又或者我嘅行動根本唔係嚟自我自己本身,而係嚟自其他人叫我做乜做物。
噉所以對於我自己嚟講,我要解決嘅問題就係點樣先令到我屬於我自己,而唔屬於外界。不過要解決呢個問題有一個明顯嘅瓶頸。我要存在喺呢個世界(又或者社會)本身,我嘅存在必然係 with reference to 外界。例如如果我話自己係 A ,必然係同時講緊我唔係 BCD。所以對於自我、自己嘅定義必然存在指向性,而呢啲嘅指向性令到我要定義自己必然脱離唔到外界。我嘅存在本身就唔可以同外界分割,「我」永遠都唔可以完全屬於我自己。
與此同時,當我要定義我自己嘅時候,亦都需要用到語言(符號?)去定義自己。語言嘅本質又係一個透過社會共識而產生出嚟嘅產物:一個詞語需要大家都有同樣嘅理解先可以被使用,否則佢就失去語言嘅功能。噉既然我要定義自己嘅時候已經必然需要用到語言,我嘅存在又再一次必須受到外界定義。我又再次唔可以完全屬於我自己,而我係透過外界先能夠存在。
但係諗深一層,雖然「我」嘅存在需要用到語言,又或者需要「相對於外界」噉存在,呢個唔代表一個內在嘅「我」唔可以存在。再次用文字作為例子,雖然文字本身係一個透過社會共識存在嘅產物,但係每個人都可以對於文字又自己嘅內在詮譯。例如當每個人諗到一個字,say "Studygram" 噉先算,每個人對於呢啲字都有自己嘅記憶以及聯想。例如我會諗起自己點解2020年九月想開嘅 Studygram,然後點解依家又荒廢咗 (lol)。而呢啲記憶同聯想係獨立存在喺每個人嘅內在入面,而且外界係冇辦法輕易干涉。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份記憶同聯想,個個唔同,保證屬於每個人自己。如果用呢種方式去理解文字或者身份,其實我都可以話因為外界冇辦法干涉每個人對文字同身份嘅理解,文字同身份都係一個完全內在嘅產物。
而呢個對於文字以及身份嘅理解亦都幫到我解答點樣避免成為一個對於外界嘅被動接收者。由於文字同身份呢啲看似屬於外界嘅產物,係可以透過我內在嘅反省、反思去使其內化並令到佢「屬於我」,噉我要避免自己成為一個單純嘅「演員」,我要做嘅就係反省我嘅行動、思想係咪源於內在,抑或源於外界。例如我依家搵緊工想做律師,呢個係咪一個屬於「我」嘅諗法?抑或係一個屬於社會對於「讀得成書」嘅人嘅期望?如果我純粹係為咗跟從我嘅身份而從屬喺呢啲行動之下,「我」就自然唔存在。但係如果我能夠將「想成為律師」呢個思想透過反省呢個係咪我真正想做嘅事,去歸入我自己本身,一個屬於我嘅「我」嘅概念就得以存在。
而上面講嘅咁多嘢,其實就係點解我近期咁鍾意「構築」呢個詞語。我,或者自我嘅概念,並唔係咩都唔做就可以存在。如果我咩都唔做,唔思考,所謂嘅「我」就自然係一個單純嘅身份粘合體。但係當我去諗,去反省,去反思嘅時候,我就係「構築」緊我自己。我有幾多嘅自我,就係依賴喺我有幾願意去建構、構築一個屬於我嘅「我」。
當然,寫 blog 本身就係一個構築自我嘅方法。喺每次寫 blog 嘅時候,我都將當刻嘅自己封存喺文字當中,然後我就可以就如我自己當刻嘅思想進行反省。寫嘅一刻當然係構築緊一個自我,但係我每次重新去回顧自己寫咗啲咩,思考中間嘅諗法,亦都係另一個令我可以構築自我嘅方法。
我為咗令到「我」存在,必須繼續寫落去;我停筆嘅一刻,就係自我死亡嘅一瞬。